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除夕夜的复杂心情,既有节日氛围,又有漂泊孤独之感。
前四句写除夕场景:残冬里春天悄悄来临,梅花却还没开透。漂泊在外的游子直到除夕这天,才突然意识到又是一年过去了。家门口已经贴上了新春联,灯下还能举杯喝点柏叶酒(古人认为能辟邪的酒)。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传统春节的喜庆氛围。
后四句转向内心感受:在外漂泊三年像断梗的浮萍居无定所,虽然心里向着遥远的朝廷("九重天"指皇宫),却只能独自对着太阳("倾葵"指向日葵,表示忠心)。最后两句特别有意思:明明没心情玩爆竹,但看着孩子们嬉闹,自己也跟着凑热闹,倒觉得这随性的快乐也挺特别。
全诗妙在把两种情绪自然融合:一边是成年人过年时的淡淡忧愁(想家、仕途不顺),一边又被节日的欢乐气氛感染。最后跟着孩子瞎玩的场景尤其真实,让现代人也能会心一笑——过年时谁不是这样呢?再烦心的事,看到家里热热闹闹的,也会暂时放下忧愁吧。
潘希曾
潘希曾,浙江金华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改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因灾异奏陈八事,指斥近幸。出核湖广、贵州军储还,不赂刘瑾,刘瑾大怒,矫诏廷杖除名。刘瑾伏诛,起迁吏科右给事中。嘉靖中历太仆卿,伏阙争大礼。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南赣,迁工部右侍郎总理河道,筑长堤四十余里,期年而成。历兵部左右侍郎。嘉靖十一年(1532)五月初四日卒于官,年五十七。赠兵部尚书。有《竹简集》及《奏议》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