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乘船穿越湖泊、又转陆路翻山越岭的旅程,展现了自然环境的壮阔与行路的艰辛。
开头两句写旅人原本计划晚年悠闲划船("残年棹"),却突然听说震泽(太湖古称)风平浪静,决定启程。这里用"始拟"和"如闻"的对比,生动表现了计划赶不上变化的现实感。
中间四句用电影镜头般的画面感展现旅途:轻快的帆船倒映湖面("虚水色"),下船后又牵着马缰翻山越岭;刚出城门就有清风推着车轮前进("风扶毂"),穿过树林时雾气打湿了帽带。这些细节既写实又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即便路途遥远艰辛("遥役"),旅人也不退缩,因为眼前洪水泛滥("霖潦纵横")的景象更让人意识到行路的必要性。这里透露出一种面对困难仍勇往直前的人生态度。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过"轻帆""雾濯缨"等精巧的意象组合,将寻常的旅途写得充满美感。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用风、雾、水等自然元素与人的互动,含蓄地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以及不畏艰险的进取精神。
李舜臣
李舜臣(朝鲜语:이순신,1545年-1598年),字汝谐,本贯德水(今朝鲜黄海北道开丰郡),生于朝鲜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李氏朝鲜时期名将。官至三道水军统制使、全罗道左水使。在十六世纪抵抗日军侵朝(壬辰倭乱)时,曾立下汗马功劳。1597年,他在朝鲜南部的珍岛与朝鲜本土的鸣梁海峡(今属韩国)仅靠12艘舰船击败日寇300余条船(战船133艘,后勤船200余条)。1598年在露梁海战中牺牲,享年53岁。谥号忠武,死后追赠领议政,与乙支文德、姜邯赞一并被后世朝鲜半岛奉为三大救国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