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在福建当了40年文官的学者,把自己在台湾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书。诗人特别强调,这本书写的都是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不是那种猎奇志怪的闲书。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这首诗:
1. 作者身份:这位学者在福建沿海(闽峤)做了40年官,说明他非常熟悉当地情况,他的记录有权威性。
2. 书籍价值:他写的台湾风土人情(台阳即台湾),不是为了猎奇,而是记录真实有用的民生信息,就像现在的社会调查报告。
3. 写作态度:最后一句用"虞衡志异篇"作对比(虞衡是古代管山林的官,志异是记录奇闻怪事),强调这本书是严肃的实用著作,不是哗众取宠的游记。
整首诗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既介绍了这本书的由来,又点明了它的实用价值,还暗含了对踏实治学态度的赞赏。就像现在人说"这是一本干货满满的社会调查,不是网红打卡攻略"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