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南风歌
华清舞彻霓裳散,五音繁会宵达旦。人间何限失意人,西商凄切离骚乱。
我所思兮在东周,小雅尽废心之忧。更堪羌调日嘈杂,径欲洗耳寒江流。
那君十指含清风,家无卓锥心愿丰。仙翁赏音那易得,水流益浚山益崇。
疲氓望翁起憔悴,蒲轮加璧幸可致。请君抱琴往从之,解愠阜财皇有意。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南风歌》为题,表面上写音乐,实则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时代的向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现实批判(前八句)
诗人用对比手法展现社会矛盾:宫廷里彻夜歌舞升平("霓裳舞彻""五音繁会"),民间却充满失意痛苦("人间何限失意人")。他特别提到两种音乐:代表民间疾苦的悲凉西商调,和象征正直精神的《离骚》,暗示社会价值混乱。最痛心的是,象征教化的《诗经·小雅》传统被废弃,取而代之的是嘈杂的羌族流行乐,让诗人产生"洗耳江流"的逃避念头。
2. 理想寄托(中间六句)
诗人将希望寄托在一位琴艺高超的隐士("仙翁")身上。这位隐士虽然贫穷("家无卓锥"),但琴声中带着清风般的品格。诗人用"水流益浚山益崇"的比喻,暗示真正的高尚精神会像山水一样历久弥新。疲惫的百姓("疲氓")都期待这位隐士出山改变现状。
3. 政治呼吁(最后两句)
结尾突然转向统治者:只要皇帝愿意用隆重的礼节("蒲轮加璧")邀请隐士,就能实现"解愠阜财"——既消除百姓怨气,又使国家富裕。这其实是委婉地批评当权者不重视真正的人才。
全诗妙在"借音乐说事":用不同音乐象征社会现象,把霓裳曲代表奢靡,西商调代表苦难,小雅代表失落的传统。最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很特别——不是直接造反,而是建议统治者找回传统价值(请隐士出山),这种含蓄的批判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