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赵谓川归罗浮
燕山九月北风厉,残客纷纷整归骑。
谁复能争竖子名,可怜短尽长虹气。
君亦告我归故林,我为君作还山吟。
还山之乐乐曷极,谁使天南客天北。
目断飞鹅岭上云,心枯玉女滩头石。
朱明霞气成楼台,彩衣凤子迎君来。
梦成好续师雄后,书就还教葛令裁。
如此家山信堪恋,君倘不归我亦劝。
我作长安送客人,何时亦了还山愿。
此去山中多白云,莫从众里苦嫌身。
倘逢过岭梅花使,好讯荆高市上人。
谁复能争竖子名,可怜短尽长虹气。
君亦告我归故林,我为君作还山吟。
还山之乐乐曷极,谁使天南客天北。
目断飞鹅岭上云,心枯玉女滩头石。
朱明霞气成楼台,彩衣凤子迎君来。
梦成好续师雄后,书就还教葛令裁。
如此家山信堪恋,君倘不归我亦劝。
我作长安送客人,何时亦了还山愿。
此去山中多白云,莫从众里苦嫌身。
倘逢过岭梅花使,好讯荆高市上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送别朋友赵谓川返回家乡罗浮山时写的,充满了对友人归乡的羡慕和对自身羁绊的无奈。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前六句写送别场景:燕山九月北风凛冽,客居他乡的人们纷纷准备回乡。这里用"竖子名"(虚名)和"长虹气"(豪情)的对比,暗示在现实面前,曾经的壮志豪情都被消磨殆尽。
2. 中间十二句表达对友人归乡的羡慕:详细描写罗浮山的美景(朱明霞气、彩衣凤子),用"家山信堪恋"直接说这样的家乡确实值得留恋,甚至表示"君倘不归我亦劝"——你要是不回去我都要劝你回去。
3. 最后六句吐露自己的心事:说自己现在只能在长安送别别人,不知何时才能实现自己的归乡愿望。特别嘱咐友人如果遇到南来的信使,别忘了捎来故乡的消息。
诗中运用了多处对比手法:
- "天南客天北"(南方人却在北方)
- "我作长安送客人"与"何时亦了还山愿"
通过这些对比,突出了作者身在官场、心系故乡的矛盾心理。
语言特色上,诗人善用形象化的表达:
- "目断飞鹅岭上云"(望断山岭上的云)
- "心枯玉女滩头石"(心像滩头石头一样干枯)
这些意象生动地表现了思乡之情。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真挚的羡慕之情,诗人不仅送别友人,更通过友人的归乡反衬出自己的身不由己,最后"好讯荆高市上人"的嘱托,流露出深沉的乡愁。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