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入昭亭赋二十韵①
我本山中人,对山辄忻然。
蹉跎落世网,欲去常拘牵。
苍⑴鹰著珠韝,侧脑思高骞。
青丝络奔骥,摆脱意乃便。
抑郁不自聊,沉冥向谁宣。
长怀昭亭山,积翠摩青天。
下有千柱宫,突兀数百年。
往者雪中游,群峰玉回旋。
飞阁出木末,下睨春无边。
堂中二老人,龙象开法筵。
炯炯月在空,浩浩海纳川。
应庵默无言,妙处心已传。
如庵说千偈,微辞谛真诠。
静极炷炉熏,对床且安眠。
更欲捐冠簪,一箪寄三椽。
此志竟不遂,缁尘乱归鞯。
今朝复何朝,却望山中烟。
缥缈见楼观,钟梵声清圆。
我携九节筇,飞步云萝巅。
蹉跎落世网,欲去常拘牵。
苍⑴鹰著珠韝,侧脑思高骞。
青丝络奔骥,摆脱意乃便。
抑郁不自聊,沉冥向谁宣。
长怀昭亭山,积翠摩青天。
下有千柱宫,突兀数百年。
往者雪中游,群峰玉回旋。
飞阁出木末,下睨春无边。
堂中二老人,龙象开法筵。
炯炯月在空,浩浩海纳川。
应庵默无言,妙处心已传。
如庵说千偈,微辞谛真诠。
静极炷炉熏,对床且安眠。
更欲捐冠簪,一箪寄三椽。
此志竟不遂,缁尘乱归鞯。
今朝复何朝,却望山中烟。
缥缈见楼观,钟梵声清圆。
我携九节筇,飞步云萝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一位向往山野生活的文人,表达自己被困在世俗中无法脱身的苦闷,以及对自由和心灵归宿的渴望。
开篇直白地说"我本是山里人,一见山就开心",但现实却像被网困住的鸟,想飞却飞不走。他用两个生动的比喻:苍鹰戴着华丽的臂套(像被驯服的猛禽),骏马套着缰绳(像被束缚的千里马),暗示自己被功名利禄束缚的痛苦。
接着回忆昭亭山的美景:积翠的山峰、古老的宫殿、雪中群峰如玉、高阁俯瞰春色。特别提到山中两位高僧(应庵和如庵),他们的智慧像明月照亮夜空,像大海包容百川,让诗人领悟到心灵的宁静。
诗人幻想抛弃官帽("捐冠簪"),住进三间茅屋,过简单生活。但现实是"缁尘乱归鞯"(黑尘弄脏马鞍),暗喻自己被俗世玷污。最后他拄着竹杖遥望山中炊烟,仿佛听到寺庙钟声,表达对精神净土的向往。
全诗用对比手法,把世俗束缚与自然自由对立,语言既有"飞阁出木末"的壮美画面,也有"对床且安眠"的平淡真味。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身在官场心在山"的矛盾感,现代人也能共鸣——我们何尝不常被工作生活所困,向往诗和远方?
张孝祥
张孝祥(1132年-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汉族,简州(今属四川)人,生于明州鄞县。宋朝词人。著有《于湖集》40卷、《于湖词》1卷。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