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玉渊至栖贤寺观罗汉画像

松杉冥冥了长谷,争踏玲珑一顷玉。
雪虬倒饮瓮盎隘,首下尻高谁敢束。
瀑声飞送栖贤寺,行携寒雨造廊曲。
寺僧愿悫导之游,杂出蔬笋饱饥腹。
大钟不动堂宇静,五老下瞰元化肃。
临阶捧视罗汉图,国初以来遗百轴。
乍披一二意惨澹,怪变已足骇童仆。
徐寻众妙轶万象,大千不值藏一粟。
吾爱尊者无言说,但骑龙鸾跨狮鹿。
游翔九州弹指耳,戏倾海水为悲哭。
此来亦祇众生相,旬日雨阻千峰麓。
对佛感叹际天地,尤痛发兴先裹足。
虚空破碎赘一杖,心造万物丐地缩。
同游三子若有悟,笑指罗汉两瞑目。
天人悤悤要安归,水自不闲山自绿。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从玉渊到栖贤寺游览的经历,重点描写了寺中罗汉画像带来的震撼感受。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杂出蔬笋饱饥腹")写旅途见闻。诗人穿过幽深的松杉林,踏过晶莹的溪水,看到瀑布飞泻而下。冒着寒雨来到栖贤寺,僧人热情招待,用简单的素食款待他们。这里用"玲珑一顷玉"形容溪水,把瀑布比作倒饮的雪龙,都很生动。

第二部分("大钟不动堂宇静"到"戏倾海水为悲哭")是诗的核心。诗人看到寺中保存的罗汉画像,初看一两幅就感到震撼,细看更觉精妙绝伦。他特别喜爱其中一位沉默的尊者形象,想象罗汉们骑着神兽遨游九州,甚至能倾倒海水。这里用"大千不值藏一粟"说整个宇宙都比不上这些画像的精妙。

第三部分("此来亦祇众生相"到最后)写诗人的感悟。连日阴雨阻碍行程,面对佛像感叹天地之大。诗人感到人的存在就像多余的手杖,心灵却能创造万物。同游的朋友似乎有所领悟,笑指闭目的罗汉像。最后以"水自不闲山自绿"作结,说山水自在运行,暗含超脱之意。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生动描写自然景观,如把溪水比作美玉,瀑布比作雪龙
2. 对艺术品的精彩刻画,通过"骇童仆"等反应侧面烘托画像的精妙
3. 由实景引发哲学思考,从罗汉画像联想到人生和宇宙
4. 语言既有气势(如"戏倾海水"),又很清新(结尾山水句)
5. 整体营造出一种既庄严又空灵的意境

诗人通过一次普通的寺庙游览,写出了对艺术、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见微知著"的思维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