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追求仙道却充满矛盾的心境,用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前两句用"捣元霜""嚼梅花"的奇特行为,表现求仙者的虔诚与执着——像苦修一样捣药炼丹,连嚼梅花都让牙齿留香,可见对仙道的痴迷。但紧接着用"鹤背邀子晋"(骑鹤寻仙)和"蝶魂上高唐"(化蝶寻梦)两个典故,道出求而不得的惆怅:既无法像王子晋那样乘鹤飞升,也不能像庄周梦蝶般超脱现实。
中间四句更凸显矛盾心理:翻看画卷时怀疑画中仙人不是真仙,看到裙摆流光又错觉是佛光——这种疑神疑鬼的状态,生动展现了求仙者既向往又怀疑的复杂心态。"卷中仙影""裙底佛光"的虚实对比,暗示修仙之路的虚幻缥缈。
最后两句以采灵芝空得云气作结,像极了现代人"竹篮打水一场空"的体验。背着筐子满山采仙草,最终只收获一筐云雾,这个充满画面感的结尾,既带着自嘲又留有遐想空间——云雾虽虚,却也是仙境的气息。
全诗妙在用具体的生活化场景(捣药、嚼花、采药)来表现抽象的求仙主题,把修仙者从执着到迷茫的心路历程,化作可感可知的日常画面。那些看似离奇的修仙行为,本质上和现代人追求理想却屡屡碰壁的体验相通,让今天的读者依然能会心一笑。
孙原湘
孙原湘(1760 ~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不久得疾返里不出,先后主持玉山、毓文、紫琅、娄东、游文等书院讲席,学生多有成就。他擅诗词,主张“性情为诗之主宰”。又工骈、散文,兼善书法,精画梅兰、水仙。诗文与同时期的王昙、舒位鼎足,并称“后三家”或“江左三君”。著有《天真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