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独坐亭中听海潮时的复杂心境,用声音串联起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
开头两句直接带我们进入场景: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亭子里,各种情绪涌上心头,这时天风送来远处海潮的声音。这里用"天风"形容海风,显得气势宏大,暗示自然界的壮阔与人的渺小。
中间四句用两组比喻写潮声带来的感受:先是把潮声比作湘水女神弹奏的瑟(一种弦乐器)声,凄清哀怨;又比作赵国女子弹筝的声响,激烈昂扬。通过音乐比喻,把无形的潮声写得具体可感。接着点明时间是中秋夜半,正是潮水最盛之时,而漂泊在外的游子却深夜难眠,暗示着思乡之情。
最后两句巧妙转折:风吹竹子发出的潇潇声("此君"指竹子)与潮声交织,让诗人愁白了更多头发。这里用"潘鬓"典故(晋代美男子潘岳中年白发),把无形的愁绪转化为可见的白发,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形象可触。
全诗最妙处在于用声音作为情感载体:海潮声、瑟筝声、竹叶声层层叠加,把自然声响转化为内心情绪的波动。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愁苦,但通过这些声音的渲染,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独对秋夜潮声时那种孤独、激昂又带着淡淡哀愁的复杂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