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大风过后,三棵古老桧树被连根拔起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树木命运的惋惜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诗的开头用"飘风西北至"直接点出狂风来袭的画面,树被风折磨得像被无数绳索拉扯般痛苦。接着描写这三棵古桧原本根基牢固,像龙蛇盘绕般深深扎根,还有朱红色围栏和青砖保护着它们。
但再坚固的树木也抵挡不住自然威力,如今它们和其他普通树木一样倒在地上,无人怜惜。诗人感叹:要是有一百个大力士该多好,或许还能挽救这些古树。最后发出恳求:千万别把这些古树当柴火烧掉,它们难道不能像火炬一样继续发光发热吗?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古桧从"坚固不拔"到"摧倒无人怜"的强烈反差。诗人将树木拟人化,赋予它们"苦"的感受,让读者更能共情。最后两句的呼吁,既是对树木的珍视,也暗含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即使倒下,古桧依然有其尊严和用处。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