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歌和黄二

呜呼哲匠不可逢,拥肿拳曲无舂容。
乾坤一气转巽艮,斯石为石松为松。
松华不承霜雪余,石妙欲出肤腴中。
中臧元气蕴雷电,火土木石皆从同。
神祇千年爱护一,介则集古剥则凶。
吁嗟灵境与世异,太古本遣丸泥封。
地灵药物溢丹井,帝悯黎庶遭鞠讻。
中横巨石忽裂一,精液已漏无由缝。
卑枝无言入樵斧,合干已破缠交踪。
流传世人不解爱,讵有苍翠蟠心胸。
裁枝屈盆恣糅矫,辇石㔉骨工磨砻。
山川一朝物性失,光怪已去神不从。
其余巨者庶免劫,肌理入石无初终。
山花分红极窈窕,幽草判绿何蒙茸。
含苞不虞神鬼泄,落实分遣猿猱供。
我知画笔不得到,只有显晦无春冬。
驱除极感造化力,早以魑魅投寒空。
阴崖点入势益陡,南北向背皆从峰。
根株偏能孕灵药,牙爪谁识非真龙。
我行十步即一憩,树亦接引如朋从。
理奇终恐化作石,转运始信非人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山的独特风光和松树的神奇景象,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神秘。让我们来逐句解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和魅力。

1. 这里谈论的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遇到了能够传达黄山精髓的黄山松和石头。

哲匠指的是能够深刻描绘黄山景致的画家或摄影者。拥肿拳曲形容黄山松扭曲弯曲的样子,无舂容意指没有那种雍容华贵的姿态。诗人说,黄山的石和松都是自然的杰作,而这种景象是天地间的一次瑰丽展现。

2. 黄山的松和石是自然之气的结晶,蕴含着雷电的威力,火土木石融为一体。

松华不承霜雪余,石妙欲出肤腴中,松和石都展现出一种自然的质感,它们不是经过人工雕琢的,而是大自然的造物。

3. 这些石头和松树蕴含着古老的力量,是神祇所保护的。

中臧元气蕴雷电 意思是松和石深藏自然能量,仿佛蕴藏着雷电的力量。火土木石皆从同则意味着这些物质都是来源于自然界的元素,它们之间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4. 这些石头和松树是大自然给予的恩赐,但也有危险,自然的力量有时会带来破坏。

神祇千年爱护一,介则集古剥则凶 意思是神祇保护着这些珍贵的自然之物,但如果遭到破坏,自然的力量就会带来凶险。

5. 黄山是特殊的灵境,具有与世不同的自然魔力。

吁嗟灵境与世异,太古本遣丸泥封 意思是黄山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神圣魔力,是远古时代赋予的保护。

6. 黄山的泉水有着神奇的药效,能够疗愈人间疾苦。

地灵药物溢丹井,帝悯黎庶遭鞠讻,这里的“地灵”指黄山的自然灵性,“帝悯黎庶”指上天怜悯人间的疾苦,这里的“鞠讻”指的是人间的苦难和灾祸。

7. 黄山的松树是自然的奇迹,即使巨石裂开,松树依然顽强地生长。

中横巨石忽裂一,精液已漏无由缝,意指即使巨石裂开,松树依然顽强地生长,因为它们的生命力是自然给予的,是无法被分割的。

8. 人间的画家只能通过雕刻和盆景来展现黄山松的美丽,但无法完全捕捉其精髓。

卑枝无言入樵斧,合干已破缠交踪,指即使人们通过艺术加工,也无法完全展现出黄山松的自然之美。

9. 这些松树虽然被人们雕刻和模仿,但依然难以把握其中的变化。

流传世人不解爱,讵有苍翠蟠心胸,尽管人们喜欢这些雕刻和盆景,但真正体会到其自然之美的还是寥寥无几。

10. 黄山的自然景观超越了人的想象,即使人们可以通过艺术表现,也无法完全捕捉其精髓。

我知画笔不得到,只有显晦无春冬,指画家只能展现其中的一部分,但自然的美丽是无法完全用画笔捕捉到的。

11. 这种自然景观让人感受到自然之力的神奇,也让人感叹其中的神秘。

驱除极感造化力,早以魑魅投寒空,指这种自然景观让人感受到自然之力的神奇,仿佛有鬼怪投向了寒冷的天空。

12. 黄山的自然景观在不同角度呈现不同的美景,让人感叹自然的奇妙。

阴崖点入势益陡,南北向背皆从峰,指从不同角度观察黄山,它展现出不同的美妙景象。

13. 黄山的松树具有生命力,它们似乎孕育着灵药,而真正的龙之形态却难以辨认。

根株偏能孕灵药,牙爪谁识非真龙,指黄山的松树根部孕育着灵药,而真正的龙之形态难以辨认,也暗示了自然之美的不可预测。

14. 最后,诗人感慨,自己每走一步就能感受到黄山的美丽,松树似乎也在欢迎他的到来。

我行十步即一憩,树亦接引如朋从,指诗人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黄山的美景,仿佛松树也在欢迎他的到来。

15. 这种自然景观令人惊叹,让人感叹自然的神奇。

理奇终恐化作石,转运始信非人工,指诗人感叹自然景观的奇妙,甚至担心它们会变成石头,从而相信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而非人工所为。

通过这些解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黄山的自然美景,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敬畏之情。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