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梁子聊句
大荣大辱,能生死人。
二物不并,以挠厥真。
之子病闷,肠如车轮。
劳尤到母,饶寒著身。
世俗卤莽,辄置莫亲。
文彩华艳,伏不得伸。
凄吟衰号,酸入四张。
夜计破午,若燕作秦。
腹愤轧轧,胸奇陈陈。
淮国晚岭,吴渠春津。
去谢夙蕴,归逢故辛。
雌火相丑,刮凿遯屯。
驾风鞭霆,以脱凡鳞。
二物不并,以挠厥真。
之子病闷,肠如车轮。
劳尤到母,饶寒著身。
世俗卤莽,辄置莫亲。
文彩华艳,伏不得伸。
凄吟衰号,酸入四张。
夜计破午,若燕作秦。
腹愤轧轧,胸奇陈陈。
淮国晚岭,吴渠春津。
去谢夙蕴,归逢故辛。
雌火相丑,刮凿遯屯。
驾风鞭霆,以脱凡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饱受现实打击却内心倔强的文人形象,用强烈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生存困境(前12句)
- 用"大荣大辱能要人命"开篇,直指世道残酷
- 描写主人公病痛缠身(肚子绞痛如车轮转)、贫寒交迫(把寒冷穿在身上)、还要连累母亲
- 批判社会现实:世人势利眼(粗鲁对待贤士),只重外表(喜欢浮华文章),压抑真才实学
2. 精神挣扎(中间8句)
- 用声音描写痛苦:白天黑夜都在呻吟,像从燕国流落到秦国般凄惶
- 用身体反应写愤懑:肚子里怒火翻腾,满胸才华却像发霉的粮食堆着
- 地理意象暗喻漂泊:淮河山岭与吴地水道,暗示辗转流离
3. 自我救赎(最后6句)
- 决定抛却旧愁,却遭遇新忧(回家又遇老冤家)
- 用"雌火"比喻小人作祟,但决心"刮骨疗伤"摆脱困局
- 结尾豪迈宣言:要驾风驭雷,像鱼脱鳞般重获新生
诗歌亮点:
- 比喻生动:把寒冷比作衣服、才华发霉等
- 反差强烈:华彩文笔与贫病处境、理想抱负与现实打压
- 结尾转折:在绝境中爆发挣脱的力量
全诗像一部微型纪录片,记录了一个落魄文人从痛苦绝望到奋起反抗的心路历程,最后迸发出的生命力令人动容。
苏舜元
(1006—1054)绵州盐泉人,字才翁。苏易简孙。仁宗天圣七年赐进士出身。明道中为扶沟主簿,出粟救济饥荒。景祐四年知咸平县,迁殿中丞,移知眉州,屡上书陈御西夏方略。庆历三年改太常博士,出为福建路提点刑狱,移京西、河东、两浙。皇祐元年知扬州,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莅官办事果决,所至裁制强黠。为人精悍任气节,诗歌豪健,尤善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