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昱师)前往苏州修行时的场景,充满禅意与自然之美。
前两句写僧人出发时的朴素形象——和同伴一起乘船,随身只带着简单的衣物和棉布头巾,突出修行者的清贫淡泊。"新烟赤岸暝"四句用电影般的镜头切换:暮色中炊烟袅袅的河岸、太湖春雪融化的景象、远处传来的钟声、缓慢升起的香火,共同构成一幅动静相宜的江南禅意图。这些意象既交代行程,又暗喻修行需要经历的时间沉淀。
最后两句最妙,将枯燥的修行写得诗意盎然:想象僧人手持如意(法器)讲经时,连寺院的地面都会频繁绽放天花(佛教祥瑞),用夸张的想象赞美高僧的佛法修为。全诗通过旅途细节与修行场景的穿插,把"赴请修行"这件平常事写出了神圣感,在平淡中见禅趣。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