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七里濑险峻湍急的江景,以及严子陵钓鱼台的传说,充满动感与野趣。
开头"七里濑急鸣哀湍"用拟声词"鸣"字,让读者仿佛听见江水奔腾的轰响。一个"哀"字既写水势凶猛,又暗含行人过滩的惊惧。第二句笔锋一转,提到东汉隐士严子陵在此垂钓的典故,湍急的江水中突然浮现出超然物外的隐逸气息。
中间两句最精彩:两岸嶙峋的怪石像攒聚的青色獠牙("攒攒"这个叠词用得特别形象),暴雨将至时,江水猛涨几乎要漫过石崖。这时突然出现撑船人的特写——竹篙一点,轻巧地划过鸬鹚栖息的险滩。最后这个画面充满张力:一边是狰狞的自然,一边是灵巧的人与舟,形成强烈对比。
全诗就像一组电影镜头:先是大全景的激流,然后拉近到石崖特写,最后定格在撑船过滩的瞬间。短短五句,把惊险的江行写得有声有色,更透露出中国人"人定胜天"的智慧——再凶险的自然,也挡不住一叶轻舟的从容。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