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农村孩子上学的生动画面,通过几个细节传递出深刻的社会现实和人情冷暖。
前两句画出一个感人场景:白发苍苍的老农民弯着腰,手里还拿着干农活的镰刀,坚持送孩子来上学。这里"腰镰"的细节特别打动人——说明这家人穷得连送孩子上学的时间都要挤占干农活的时间,老人送完孩子还得赶回去继续劳作。
后两句用对比手法道出乡村教师的辛酸:诗人劝教书先生别嫌弃村民送的薄酒(村醪),虽然这酒比不上富贵人家的美酒(醴酒),但至少是真心实意的。这里暗含讽刺——权贵家的美酒(醴酒)虽好,却可能藏着像"楚钳"(楚国酷刑工具)一样的危险,暗示官场应酬的风险。而农民虽然穷,心意却是纯粹的。
全诗最动人的是它展现的两种珍贵:一是农民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的坚持,二是乡村教师在清贫中坚守的尊严。诗人用送酒这个日常小事,既写出了农民的朴实感恩,也道出了知识分子的两难处境,更反映了当时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短短四句,既有生活气息,又有社会深度,让人看到古代农村教育真实的一面。
陈鉴之
陈鉴之,初名璟,字刚父,闽县(今福建福州)人。宁宗嘉定间漫游京口、临安间。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进士(清乾隆《福建通志》卷三五)。倪守斋知新安,多有唱和。今存《东斋小集》一卷。事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三三一。陈鉴之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