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题小照遣怀
昔为行脚客,负笈辞故乡。
三参海门国,一度莲花洋。
莲花洋接光熙顶,去寻梅福烧丹井。
绿摇海水与天浮,一洗年来诗梦冷。
携筇复向双峰来,楼阁不劳弹指开。
夜有鱼龙妒高卧,洪涛激石如奔雷。
我住焦岩今五载,杨岐事有几人解。
江头孤月此心明,苍狗白衣时见改。
远公净业与谁修,空山独立愁复愁。
流光似水去若此,渐觉霜花白上头。
三参海门国,一度莲花洋。
莲花洋接光熙顶,去寻梅福烧丹井。
绿摇海水与天浮,一洗年来诗梦冷。
携筇复向双峰来,楼阁不劳弹指开。
夜有鱼龙妒高卧,洪涛激石如奔雷。
我住焦岩今五载,杨岐事有几人解。
江头孤月此心明,苍狗白衣时见改。
远公净业与谁修,空山独立愁复愁。
流光似水去若此,渐觉霜花白上头。
现代解析
这首诗像一封穿越时空的日记,记录了一位修行者十年的心路历程。全诗用"水"的意象串联起不同人生阶段:开篇的"莲花洋"是青年时求学的热情,中段的"洪涛奔雷"象征修行中的考验,结尾的"流光似水"则是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诗人用对比手法展现心境变化:年轻时"绿摇海水"的鲜活画面,与中年"诗梦冷"的清醒形成反差;"夜有鱼龙妒高卧"的惊险遭遇,又衬托出"江头孤月此心明"的豁达。最打动人的是结尾处,当头发渐白时,诗人站在空山中发出"与谁修"的孤独叩问,这种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至今仍能引发共鸣。
诗中藏着三个关键转折:从热血求学(前6句)到艰苦修行(中6句),最后到直面衰老(后6句)。"苍狗白衣"的典故(比喻世事无常)用得巧妙,把人生无常具象化为云朵变幻,让抽象哲理变得可视可感。全诗就像用文字绘制的修行地图,每个地名都是成长印记,最终指向"霜花白上头"这个所有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