舣舟采石

我昔南游武昌夏口之山川,赤壁吊古齐安边。又尝北抵鹤唳风声地,八公山前望淝水。

谁令舣舟牛渚矶,楼船蔽江忆当时。周郎未战曹瞒走,谢安一笑苻坚危。

黄云如屯夜月白,箭痕刀痕满枯骨。健儿饭饱饮马来,意气犹雄歌尚烈。

只今采石还戍兵,诸将奄奄泉下人。饭囊盛饭酒瓮酒,位去三衙称好手。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作者亲身游历的军事要地为线索,通过古今对比抒发对英雄气概的怀念和对现实衰败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游历经历(前四句):作者用"南游""北抵"概括自己到过武昌夏口(赤壁之战遗址)、八公山(淝水之战遗址)等著名古战场,为下文怀古做铺垫。

2. 历史追忆(中间八句):在牛渚矶(采石矶)停船时,联想到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东晋谢安谈笑退敌的辉煌战绩。用"箭痕刀痕满枯骨"的惨烈和"意气犹雄歌尚烈"的豪情,再现古代将士的英雄气概。

3. 现实感慨(最后四句):笔锋转到当下采石矶的驻军现状,用"奄奄泉下人"暗指将领无能,讽刺现在的士兵只会吃饭喝酒,与古代英雄形成强烈对比。最后"位去三衙称好手"更是辛辣讽刺——这些庸碌之辈居然还自诩是高手。

艺术特色:
- 时空跳跃:从赤壁到淝水再到采石矶,串联不同时代的战场
- 对比鲜明:古代"楼船蔽江"的壮观与现在"饭囊酒瓮"的颓废形成强烈反差
- 意象生动:"黄云夜月"渲染战场氛围,"箭痕枯骨"凸显战争残酷

核心思想:通过古今军队状态的对比,表达对英雄时代的向往和对现实军备废弛的忧愤,暗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