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

南北逃世难(逃难(按:此句及题不见杜集。)),始闻蕃汉殊(草堂)。
天下今一家(鹿头(原作须,据杜集改)山),中原有驱除(留花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战乱前后的社会变化,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统一的深切感慨。

前两句"南北逃世难,始闻蕃汉殊"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四处逃难的场景。"蕃汉殊"暗示了当时民族间的隔阂与冲突,百姓在流离失所中才真切感受到这种差异。这里用逃难者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战乱给普通人带来的痛苦。

后两句"天下今一家,中原有驱除"则展现了战乱平定后的新气象。"天下一家"传递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喜悦,而"中原有驱除"则含蓄地表达了对外来威胁被清除的欣慰。这两句形成鲜明对比,从战乱到和平的转变跃然纸上。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短短四句就勾勒出一个完整的历史变迁过程,既有对战乱痛苦的记录,又有对和平的珍视。诗人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具体场景的对比,让读者自己体会其中的情感变化,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反而更显深沉有力。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