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昙清侍者牧牛歌

侬家牧个白牛,年来可纵可收。
不用鼻头絭索,任渠放荡林丘。
风清月莹,踪迹难俦。
香严鞭杖,石巩放绳头,
跨入白云深处游,直得通身无影象,
时吹木笛有来由。小牛儿,
莫容易,浅草平田且随意。
勿令逐队上高坡,筋力未能登险巇。
傍水依山养,令头角完备。
叱,岂不见狸奴白牯解作师子游戏。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牧牛比喻修行,语言生动有趣,把深奥的佛理讲得特别接地气。

开头说"我家养了头白牛",这白牛其实象征人的心性。说这牛很听话,不用拴绳子也能收放自如,暗指修行到一定境界后,心性自然纯净,不需要刻意约束。就像在清风明月的自然环境中,这头牛(心性)已经超脱凡俗,和普通牛不一样了。

中间提到两位高僧的典故:香严和尚挥鞭、石巩和尚放绳,都是说修行方法。但作者认为更高境界是像这头白牛一样,直接融入白云深处,连影子都找不到——这是形容彻底放下执着的状态。吹木笛的细节特别妙,是说修行到深处,一言一行都自然合乎道。

后面对小牛的嘱咐最暖心,就像长辈叮嘱小孩:在浅草平田随便玩,别跟着大牛爬高坡,等筋骨长结实再说。这是说修行要循序渐进,先打好基础。最后那句"你看小猫白牛都能学狮子玩耍",用动物打比方,说万物都有佛性,平凡中也能见伟大。

全诗把修行比作养牛,把深奥的佛理藏在放牛、吹笛这些生活场景里,既亲切又有深意,让人一看就懂,细想又回味无穷。最厉害的是把"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用"不用拴绳的牛"这么简单的画面就说明白了。

释梵言

释梵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人。曾住筠州(此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瑞州)洞山寺及潭州龙牙寺。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今录诗十五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