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 其一

风尘问道欲如何,二月崆峒览胜过。
返照自悬疏陇树,浮云忽断出泾河。
长城雪色当峰尽,大漠春阴入塞多。
已负清尊寻窈窕,还将孤剑倚嵯峨。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二月游览崆峒山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壮阔的自然景象和深沉的人生思考。

首联"风尘问道欲如何,二月崆峒览胜过"写作者带着一路风尘来到崆峒山寻访问道,二月的崆峒山景色格外优美。这里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暗示了作者此行的目的。

中间两联用四幅壮丽的画面展现崆峒山的景色:
1. "返照自悬疏陇树":夕阳的余晖静静地挂在稀疏的陇地树木上
2. "浮云忽断出泾河":飘动的云层突然散开,露出了泾河的身影
3. "长城雪色当峰尽":远处长城的雪色与山峰融为一体
4. "大漠春阴入塞多":塞外大漠的春天气息不断涌入边关

这些画面由近及远,从夕阳、浮云到长城、大漠,构成了一幅雄浑壮阔的西北边塞画卷。诗人用"自悬""忽断"等词语,让静态的景物有了动感。

尾联"已负清尊寻窈窕,还将孤剑倚嵯峨"表达了复杂的心境:虽然带着美酒来寻找幽静美景,但最终还是选择像孤剑一样倚靠在高峻的山峰旁。这里"清尊"代表闲适的生活追求,"孤剑"则象征豪迈的志向,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抉择。

全诗通过雄浑的自然景观描写,反映了诗人豪迈中带着孤寂的心境。崆峒山的壮美与诗人的孤傲相互映衬,形成了一种苍凉而崇高的美感。诗中长城、大漠等意象的运用,也体现了典型的边塞诗风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