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张明府登凌风亭怀韩无咎
日夕和风至,西山淡无姿。危亭极远眺,胜处良在兹。
忆昔韩令尹,青云乃心期。鞿羁不得骋,发此胸中奇。
前瞻千仞冈,俯视万顷陂。神襟一以旷,我志浩渺瀰。
飞车越沧浪,天风振裳衣。怀哉此焉薄,问讯无边辞。
今公岂不佳,宫商似前徽。相携岸晚帻,共此长相思。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和朋友一起登上凌风亭,怀念一位叫韩无咎的朋友。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登亭所见(前四句):傍晚微风徐徐,西山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模糊。诗人站在高高的亭子上远眺,发现最美的风景就在这里。这里用简单的自然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2. 怀念友人(中间八句):诗人想起好友韩无咎,他本有远大抱负("青云乃心期"),却因现实束缚无法施展才华("鞿羁不得骋")。站在高处俯瞰千仞高山和万顷湖泊,让诗人的心胸也变得开阔,思绪飞得很远,甚至想象乘着飞车越过沧海,让天风吹动衣裳。这段用夸张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怀才不遇的感慨,以及自己渴望超脱现实的心情。
3. 当下感怀(最后四句):诗人说现在的朋友(张明府)也很好,就像当年韩无咎一样有才华。傍晚时分一起整理头巾站在岸边,共同怀念这位老友。结尾处的情感从激昂回归平静,表达了对新旧友谊的珍视。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登高远眺这个简单场景,串联起对友人的思念 - 从眼前景到心中情自然过渡,虚实结合 - 既有"千仞冈""万顷陂"的壮阔,又有"晚帻""相思"的细腻 - 表达了对朋友才华的欣赏,对他们际遇的惋惜,以及真挚的友情
诗人通过空间的高低变化(危亭-前瞻-俯视)和情感的起伏(怀念-激昂-感伤),把一次普通的登亭活动写得深情而有气势。
朱熹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