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古代百姓在苛捐杂税和天灾人祸下的艰难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忧虑和对太平盛世的期盼。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问题:官府征税太频繁,百姓积蓄早已被掏空。诗人用"罄储"(耗尽储备)这个形象的说法,让我们看到老百姓面对水旱灾害时毫无抗风险能力的窘迫。
中间四句通过具体事例展现社会矛盾:军队不断征调江南粮食,却没有像古代郑国渠、白渠那样的水利工程来抗旱救灾。路上到处是逃荒的流民,而家乡传来的坏消息更让诗人揪心。这里用"江南粟"和"郑白渠"的对比,暗讽官府只知索取不知建设。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寄托美好愿望:但愿温暖的春风能带来丰收年景,让百姓重新过上耕田捕鱼的安稳生活。诗人用"阳和"(春日暖阳)象征希望,用"佃渔"(种田打鱼)代表平凡幸福,在沉重现实中保留了一丝光亮。
全诗就像一幅古代民生画卷,既有"征税""流离"的残酷现实,也有"春风""丰年"的理想寄托。诗人用老百姓都能看懂的语言,写出了对贪官污吏的无声控诉和对安居乐业的深切向往,这种为民请命的情怀至今读来依然动人。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