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年迈学者在简陋书斋中坚持读书的场景,充满生活气息和哲理意味。
前两句"瓜烂东陵老废锄,野民八十尚躯书"用种瓜典故开篇:东陵侯失势后种瓜为生,这里暗指老学者放下农具(废锄)重拾书本。八十岁的乡野老人依然躬身苦读,突出"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后两句"窗风文字翻叶叶,抱膝长吟一拥炉"是传神之笔:寒窗夜读时,风吹书页哗哗作响,老人蜷缩着身体在炉火旁吟诵。一个"拥"字既写实取暖动作,又暗含对学问的珍视。翻动的书页与跳动的炉火形成动态画面,衬托出老人专注忘我的读书状态。
全诗通过"废锄"与"躯书"的对比,展现老学者从劳作到求知的转变;用风声、炉火等细节营造出冬日苦读的温馨氛围。最打动人的是那种超脱年龄与境遇的求知热情——哪怕年迈体衰、环境简陋,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虔诚与热爱。这种"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治学态度,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写照。
马廷鸾
马廷鸾(1222年—1289年),字翔仲,号碧悟。宋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市)众埠乡楼前村人。幼年丧父,贫不改志,刻苦读书,淳祐七年(1247),马廷鸾赴京参加乙未科省试,获进士第一,殿试为第四,一举成名。他一生勤政爱民,秉性正直,从地方官直至宰相高位。惜南宋朝廷为权奸把握,不能尽展其才华。度宗朝奸臣贾似道、丁大全当国把持朝政,视为异见,受其压制,迫于内忧外患,廷鸾饮恨引退。宋亡,马廷鸾拒绝与元政权合作,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