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客枉访酒边走笔以赠

读书无灵时易过,剩得此身寄寒饿。
浮议徒然强雌黄,孤生已拚蚁旋磨。
江湖说诗在处多,字不堪煮诗奈何。
不若将军氈帐醉,儿郎帐里传羌歌。
归寻种秫安愚分,微名微利天所靳。
长沮桀溺隐者欤,耦耕曾答仲由问。
浊世悲欢无歇时,公事不了归痴儿。
胸蟠今古何足恃,得醉且醉莫须疑。
酒边说诗真是赘,说诗断是败人意。
醉入羲昊洪荒前,消取霎时邯郸睡。
岁年宁免驱尘劳,劳不成功亦滔滔。
终须侪入千百众,坐对柏烟穿布袍。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像是一个读书人的酒后牢骚,道出了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读书人的困境 诗人说自己读书没读出什么名堂,时间却白白流逝,只剩下一副穷酸身子。"浮议徒然强雌黄"是说别人对他的指指点点都是瞎扯淡,他觉得自己像推磨的蚂蚁,在原地打转。这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普遍苦闷。

2. 诗歌的无用与酒的解脱 诗人吐槽现在到处都有人谈诗论道,但诗歌既不能当饭吃("字不堪煮"),也不能改变现实。他觉得还不如像边塞将军那样痛快喝酒,听帐篷里的羌歌来得实在。这里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

3. 向往田园生活 他想学古人归隐种地("种秫"是酿酒的高粱),看淡名利。借长沮、桀溺(古代著名隐士)的典故,表达对简单生活的向往。"浊世悲欢无歇时"这句特别扎心,说这世界永远充满烦恼,不如装傻充愣("归痴儿")。

4. 酒中哲学 后半段全是醉话哲理:知识渊博("胸蟠今古")也没用,不如喝醉;在酒桌上谈诗最扫兴;喝醉了就能穿越到远古时代,做场黄粱美梦。最后自嘲说反正大家都活得像芸芸众生,不如穿着布袍对着香炉发呆——这是典型的借酒消愁。

全诗妙在把读书人的酸楚、愤懑、自嘲都融进了酒气里,语言看似直白却暗藏机锋。比如用"蚁旋磨"比喻枯燥生活,用"字不堪煮"吐槽文学的无用,既生动又心酸。最后那句"坐对柏烟穿布袍",活画出一个借酒逃避现实的文人形象,让人读来忍俊不禁又心有戚戚。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