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居秋日

行药归来即杜门,啸台秋色背人群。
幽虫傍草晚相映,远水著烟寒未分。
高亢可能称独行,穷空犹拟赖斯文。
过从好事今谁是,自笑何如杨子云。

现代解析

这首诗《隐居秋日》描绘了诗人隐居生活的秋日景象,以及他内心的孤独与自得。

首先,诗人描述了自己结束行医归来后,立刻关上门,独自享受秋天的美景。这里的“行药归来”指的是诗人结束了一天的行医工作,而“杜门”则表示他选择闭门不出,享受宁静。

接着,诗人提到自己站在啸台上,背对着人群,享受着秋天的宁静。啸台可能是一个可以远眺的地方,而“背人群”则说明他喜欢独处,不想被打扰。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观察到夜晚的草丛中,小虫子们与草叶相互映衬,显得格外生动。远处的江水被烟雾笼罩,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里的“幽虫傍草晚相映”和“远水著烟寒未分”都是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诗人接着表达了自己独处的快乐,认为自己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独行侠”。这里的“高亢可能称独行”意味着他享受这种独立自主的生活。

然而,诗人也意识到自己的孤独,提到自己虽然清贫,但仍然依靠自己的文化修养来充实自己。这里的“穷空犹拟赖斯文”说明他在物质上可能并不富裕,但在精神上却很富有。

最后,诗人感慨,现在还有谁会像他这样享受隐居生活呢?他自嘲自己像古代的杨子云一样,过着隐居的生活。这里的“过从好事今谁是,自笑何如杨子云”表达了他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无奈和自嘲。

总之,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景色和诗人的内心世界,传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孤独与自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独立自主的追求。

林逋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