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萧瑟又蕴含生机的画面,同时暗含对友人的思念。
前两句写景:门前的秋池里莲子干枯,斑驳的墙壁上月光像蜗牛爬过的痕迹一样零碎。这里用"莲子枯""蜗涎涂"的独特比喻,把秋天衰败的感觉写得既真实又新奇。
中间四句转入回忆:院子里两棵石楠树上,山鸟一直在互相呼唤。当年一起筑巢飞翔的伙伴,如今一个在河南(梁宋),一个在遥远的海边。这里用"联巢接飞"的鸟儿比喻诗人与友人曾经的亲密,现在却天各一方。
最后两句突然展开宏大想象:东海扶桑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神树)的枝条有几千尺高,它的光芒不只属于太阳里的金乌(传说太阳里住着三足乌)。这里暗喻友情虽相隔千里,但彼此的情谊依然像扶桑树的光辉一样永恒灿烂。
全诗妙在把日常景物(枯莲、破墙、石楠树)写出新意,又通过鸟儿的比喻自然过渡到对友人的思念,最后用神话意象把感情升华。衰败与生机、现实与神话交织,让普通的离别主题显得格外动人。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