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
贤哉三握发,为有天下忧。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
内政由股肱,外政由诸侯。股肱政若行,诸侯政自修。
一物不得所,蚁穴满山丘。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朱云若不直,汉帝终自由。子婴一失国,渭水东悠悠。
内政由股肱,外政由诸侯。股肱政若行,诸侯政自修。
一物不得所,蚁穴满山丘。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朱云若不直,汉帝终自由。子婴一失国,渭水东悠悠。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历史典故和比喻手法,探讨了治国理政的核心逻辑。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
1. 好官的标准 前四句用"三握发"(周公洗头时三次握住头发处理政务)、"孙弘开阁"(公孙弘招贤纳士)、"丙吉问牛"(宰相关心民生)三个典故,点明优秀官员该有的样子——既要勤政爱民,又要懂得选拔人才,更要抓住治国重点(比如民生比问牛更重要)。
2. 治国就像拼积木 中间六句用"股肱(手脚)"比喻中央官员,"诸侯"比喻地方官,说明国家运作就像人体:中央政策畅通(股肱政行),地方自然治理得当(诸侯自修)。但一个小问题(蚁穴)可能引发大崩溃(山丘倒塌),就像秋天一片落叶能预示整片森林的衰败,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3. 历史的教训 最后四句用汉朝朱云直言进谏的典故,对比秦王子婴亡国的悲剧,说明:没有正直敢言的臣子(朱云),皇帝就会失去约束(汉帝自由);而一旦治国失误(子婴失国),就会像东流的渭水一样无法挽回。这里暗含对领导者的警示——要听得进批评,否则可能重蹈覆辙。
全诗用"一叶知秋""蚁穴溃堤"等常见比喻,把复杂的治国道理讲得生动易懂。核心观点是:治国需要贤能的官员体系、上下通畅的运作机制,以及及时纠错的智慧,这些道理对现代管理也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