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缕曲 其四 闻莺,四叠前韵
莫遣芝麋蹙。伴萧闲、张家画史,鲍家书目。蓦地金衣墙北坐,花底吹笙相续。
即此是、春山乔木。疗得世人无妒忌,便舍身、甘入桐君绿。
吾当汝,异书读。
小秦王调唐宫曲。绕建章、歌珠一串,柳烟霏绿。解释东风无限恨,不学红鹃夜哭。
画廊畔、柑双人独。天与诗家颁鼓吹,傍绿阴、结构三间屋。
鸣睍睆,胜吹竹。
现代解析
这首词的主题是借黄莺的啼鸣,表达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艺术与自由的人生态度。
上阕开篇用"莫遣芝麋蹙"起兴,意思是别让美好的事物(芝麋代指)皱眉头。接着描写自己与书画为伴的闲适生活,突然听到墙外黄莺(金衣)的鸣叫与笙箫相和,这声音就像春天山林里的天籁。作者认为这美妙的莺声能治愈世人的嫉妒之心,甚至愿意化身黄莺("舍身入桐君绿"),把它的啼鸣当作奇书来品读。
下阕转入对艺术的探讨。"小秦王调"是唐代名曲,这里形容莺声如宫廷雅乐般动听。在柳烟朦胧中,黄莺的歌声化解了春愁,不像杜鹃(红鹃)那样悲啼。作者在画廊边独坐,享受这天然的音乐,觉得这是上天赐给诗人的礼物。最后他想象在绿荫下建三间小屋,聆听莺声(睍睆),认为这比演奏竹制乐器更美妙。
全词通过莺声这个意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感悟:真正的艺术不在刻意雕琢,而在于发现生活中的天籁;摆脱世俗纷扰,在简单中寻找诗意,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词中"疗得世人无妒忌"等句,也暗含对现实社会功利心的批判。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