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舟中

暑气夕仍炽,澄江思夜游。
孤舟乘楚月,醉客发吴讴。
渔浦钟初断,枫林火渐收。
鸡鸣看海色,城阙复堪愁。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夏夜的江上行舟图,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了夏夜江上的独特情感。

“暑气夕仍炽,澄江思夜游。”开头两句点明了时间是在夏夜,虽然白天的暑气还未完全消散,但夜晚的江水却格外清澈宁静,引得诗人想要乘舟夜游。

“孤舟乘楚月,醉客发吴讴。”诗人独自驾着小船,伴随着楚地的明月,听着来自吴地的歌声。这里“楚月”和“吴讴”都给人以诗意的联想,楚地的月亮美丽而温柔,吴地的歌声悠扬而醉人。

“渔浦钟初断,枫林火渐收。”渔浦(渔民停船的地方)传来最后一声钟声,枫树林中的火光慢慢熄灭。这两句描写了夜晚江边的静谧,似乎所有的人和事都进入了梦乡。

“鸡鸣看海色,城阙复堪愁。”诗人抬头看远处,鸡鸣声提醒着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但同时也勾起了他对城市中某些事情的愁绪。这里的“鸡鸣”不仅表示时间的更替,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夏夜江上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其中“楚月”、“吴讴”、“枫林”等意象富有诗意,让读者仿佛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夏夜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淡淡忧愁。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