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述二首 其一

人言知名士,往往不适用。
岂真如画饼,此意尤可痛。
诸葛未出户,南阳甘抱瓮。
淡泊兼宁静,或为驵竖弄。
愿酬鱼水欢,礼遇抑何重。
种桑八百株,廉约聊自奉。
魏武遗名香,受取作清供。
设遘主忧疑,薏苡同搆讼。
小节原不论,大义当驭众。
持此告细儒,相望亦梦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探讨了一个现实问题: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不被重用,而那些善于钻营的人反而得势。诗人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自己的愤懑和思考。

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1. 开头四句直接点明主题:人们常说那些名声在外的才士往往不被重用,就像画出来的饼不能充饥一样,这种现象令人痛心。

2. 中间用诸葛亮的故事展开论述:
- 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甘愿种地("抱瓮"指干农活),保持淡泊宁静。
- 但这样的人才可能被市侩小人("驵竖")戏弄。
- 后来遇到刘备的礼遇,才得以施展抱负。
- 他生活简朴(只种八百棵桑树),却被人诬告贪污("薏苡"典故指被诬陷)。

3.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结论:
- 评价人才不应拘泥小节,要看大节(能否统领众人)。
- 可惜现在的读书人("细儒")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浑浑噩噩("梦梦")。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用大家熟悉的诸葛亮故事,生动展现了人才被埋没的现实困境。
2. 对比了两种处世态度:坚守本心可能被埋没,迎合世俗又违背原则。
3. 最后提出"看大节"的用人标准,对当下仍有启示意义。

诗人表面写历史,实则讽刺当时社会重名声轻实干的弊端,表达了对真正人才的惋惜。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