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军器所和敦礼兵部见示之什

梦中宣使至,天上敕书开。
去骑遵西野,回眸失北槐。
利名何日了,儒法几回来(自注:取士有明法学宫科。)。
丹管诛邪说,重帷截乱埃。
簿书稀见影,典策冗成堆。
仰望门虽峻,旁求网已恢。
幽题胸胆破,雄敌剑锋摧。
狂欲劳弹铗,轻投慎报瑰。
侯中谁破的,营下各衔枚。
含蓄飞香翰,搜寻绕翠苔。
自非衡鉴手,谁是栋梁材。
累外灰心火,閒中卧鼻雷。
相投归邂逅,共乐入调诙。
寥廓丧尔界,勤劳忘彼嵬。
家音催转历,厅议款衔杯。
殊品酬三刖,游辞荐一咍。
无形嗤字号,有秩喜樽罍。
壁角蚊初动,天南暑已回。
不惭居屋(四库本作室)漏,却厌面墙隈。
凉(四库本作风)满亭亭扇,香馀饼饼灰。
几时当命驾,此兴可登台。
清浪风归袖,红鳞酒入腮。
莫随人俯仰,且共月徘徊。
既事当如约,分襟便可催。
棘闱人散后,谁赋北山莱。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代官员在考试和公务压力下的复杂心境,既有对仕途的焦虑,也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来理解:

1. 开篇的梦境与现实
开头用"梦中宣使至"营造出恍惚感,暗示官场事务如梦境般虚幻。接到朝廷诏书后,诗人匆忙赶路("去骑遵西野"),回头却已看不见家乡的槐树,流露出对官场奔波的身心疲惫。

2. 仕途的矛盾
"利名何日了"直接吐槽追名逐利的疲惫,提到科举取士的"明法学宫科",暗示考试制度的严苛。用"丹管诛邪说"比喻考场如战场,批改考卷像在清除异端,而堆积如山的公文("典策冗成堆")更添压力。

3. 自我怀疑与挣扎
诗人自问"谁是栋梁材",表现出对自身能力的怀疑。"灰心火""卧鼻雷"这些生动比喻,形象展现了心灰意冷却又不得不强打精神的矛盾状态。

4. 对闲适的渴望
后半段画风突变,出现"凉满亭亭扇""红鳞酒入腮"等清新画面,幻想与友人饮酒赏月的快意生活。"莫随人俯仰"这句尤其精彩,喊出了不想再迎合官场、渴望做自己的心声。

5. 结尾的怅惘
最后以考场散场("棘闱人散")作结,用"谁赋北山莱"的典故,表达归隐田园的愿望,留下余韵。

全诗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真实展现了古代读书人的困境:既要在严苛的考试制度中求生存,又难以割舍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凉满亭亭扇"与"典策冗成堆"的对比,就像现代人加班时幻想度假一样,这种古今相通的情感特别能引发共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