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海边孤寂辽阔的画面,同时融入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开头两句“海雁瞥已遥,天云澹欲消”写景:海上的大雁转眼飞远,天边的云彩淡淡地快要消散。这里用“瞥”字形容大雁飞得快,用“澹”形容云彩的淡薄,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
“古心投契阔,时物敛萧条”这两句转入抒情:诗人内心怀有古人的情怀,但现实中的事物却显得冷落萧条。“契阔”指久别的情谊,这里可能暗指诗人与古人精神上的共鸣,而“时物”指当下的景象,两者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
“屈子若为怨,陶公如见招”提到两位历史人物——屈原和陶渊明。屈原代表忧国忧民、怀才不遇的文人形象,陶渊明则象征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诗人似乎在问:如果屈原还在,他会怎样抒发自己的哀怨?而陶渊明是否会召唤我一同归隐?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青山吾旧侣,依柳拥孤髫”回归自然:青山是诗人的老朋友,他倚靠着柳树,抚摸着孤独的发髻。这里的“青山”象征永恒的自然,而“孤髫”则暗示诗人的孤独。整首诗以景结情,在苍茫的天地间,诗人与青山为伴,显得既超脱又寂寥。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秋日海边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历史的思考,既有对现实的感慨,也有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意境深远,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苍凉而洒脱的美。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