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幽默自嘲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叛逆少年成长中的荒唐事,展现了人性真实可爱的一面。
前四句像在放电影:少年时偷过别人家的狗,气得父母脸红亲戚摇头;跑到寺庙里蹭和尚衣服穿,甚至胆大包天在佛像头上种菜。这些夸张的捣蛋行为,活脱脱画出一个不守规矩的皮孩子形象。
后四句笔锋一转:读了十年书还认不全字,发誓守戒却戒不掉酒,活到第三辈子估计也改不了。最绝的是最后两句——有些人见到尼姑师太就手忙脚乱解扣子,这种本能反应连自己想想都觉得好笑。
全诗妙在把人的小毛病写得理直气壮:偷狗种菜是少年莽撞,读书犯戒是本性难移,见到异性失态更是人之常情。诗人像讲相声般把自己的糗事摊开说,让人在笑声中体会到:不完美才是真实的人生。这种自我调侃的智慧,比板着脸说教更有感染力。
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汉族,荆州公安(今属湖北公安)人。宏道在文学上反对“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风气,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有才名,合称“公安三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