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会稽(今绍兴)的历史底蕴和自然美景,表达了对当地文化传承的赞美。
前两句用两位历史名人开篇:朱买臣(西汉名臣)和王羲之(东晋书法家),他们都是会稽的文化符号,暗示这片土地自古人才辈出。三四句直接点赞——直到现在当地还保持着淳朴民风,这种好名声从古至今都在传颂。
五六句镜头转向风景:秦望山高耸入云仿佛触到官府的朱红仪仗,耶溪的水清澈得像是冲刷着天上的白云。这两句用夸张的比喻,把静止的山水写得气势磅礴又仙气飘飘。
最后两句来个转折:当热闹的音乐声响起时(可能指官员到任的仪仗),恐怕会惊飞海边悠闲的海鸥。这里用海鸥的惊慌反衬出会稽平日宁静祥和的气氛,也暗含对刁景纯上任后能否延续这种和谐氛围的期许。
全诗就像一张有声有色的明信片,把历史典故、山水风光和人文情怀打包在一起,既夸了当地的好,又委婉提醒新官要爱护这份美好。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