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黄遵宪的作品,借古讽今,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一强盛的期盼。
前两句用历史典故暗指清朝统治的不稳固。"百二河山"指中国疆土,"未定都"暗示政权根基不稳;"金鳌戴主"的传说被证明是虚假预言,暗讽清廷统治缺乏正当性。
中间四句用意象对比展现国家危机。"日回旧驭"暗指光绪帝被软禁,"长安远"象征权力中心失控;"月送残更"描绘深夜孤月,暗示国家孤立无援。"钩党"指宦官专权,"十常侍"借东汉典故批评清廷腐败;"玺书新款五单于"暗指清政府对列强屈膝求和。
最后两句是振聋发聩的呼吁。"偏安局"批评苟且偷安的态度,"推背图"借用预言书中的"一统图",表达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诗人呼吁当权者不要安于现状,要致力于实现国家完整统一。
全诗用典巧妙而不晦涩,将历史典故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在忧国忧民中透露出坚定的爱国情怀,展现了传统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