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后二日座主宗伯公偕晚研梅溪枉过村居次日移榻妙果山房再游菩提寺得诗四首 其二
桑榆馀煖在田庐,初约重寻幸不虚。
行处聚观倾里巷,有时问荅及樵渔。
能文客到先投句(时徐观卿至自玉峰诗先成),好事僧来尽乞书(晚研工书所至楮墨堆案)。
寄语同朝诸大老,莫将八座傲悬车。
行处聚观倾里巷,有时问荅及樵渔。
能文客到先投句(时徐观卿至自玉峰诗先成),好事僧来尽乞书(晚研工书所至楮墨堆案)。
寄语同朝诸大老,莫将八座傲悬车。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文人雅士与乡野百姓和谐相处的场景。
首联"桑榆馀煖在田庐,初约重寻幸不虚"用夕阳余晖洒在农舍的景象,暗示这是一次期待已久的重逢。诗人庆幸当初的约定没有落空,朋友如约而至。
中间两联生动记录了来访时的热闹场景:村里人纷纷出来围观("行处聚观倾里巷"),大家随意交谈,话题甚至涉及到砍柴打渔的日常("有时问荅及樵渔")。特别提到两位客人的特长:一位诗人刚来就献上新作("能文客到先投句"),另一位书法家被僧人追着求字("好事僧来尽乞书"),展现了文人雅士的才艺和受欢迎程度。
尾联"寄语同朝诸大老,莫将八座傲悬车"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委婉劝告朝中高官:不要因为身居高位就看不起退休归隐的生活。这里的"八座"指高官,"悬车"指辞官归隐,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珍视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通过具体的生活细节展现了文人雅集的乐趣,最后升华出淡泊名利的人生智慧,既有生活气息又富有哲理。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