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诗人描述了宴会的场景和过程,充满了生动的细节和情感的表达。让我们逐句来分析:
1. 移步出词林,停舆欣武(一作载)宴。
诗人从文学的殿堂走到宴会的现场,停下来迎接宴会的欢乐。这里的“词林”指的是充满文采的文学世界,而“武宴”指的是军营中的宴会,表现出宴会的庄重和欢乐。
2. 雕弓写明月,骏马疑流电。
诗人用“雕弓”和“骏马”来形容宴会中的场景。这里的“雕弓”可能是用于射箭的精美弓箭,而“明月”则是指月亮的光芒。可以看出,诗人用月亮和箭的光芒来比喻弓箭的光彩,象征着力量和精准。而“骏马疑流电”则是形容骏马奔跑的速度很快,像闪电一样,表现出了骏马的速度和灵性。
3. 惊雁落虚弦,啼猿悲急箭。
这两句诗通过自然界的景象来比喻宴会中似乎发生的紧张或激烈的场景。诗人用“惊雁落虚弦”来形容箭射出去的声音仿佛惊吓到了大雁,让大雁掉落弦上的箭。而“啼猿悲急箭”则是形容箭飞过时,猿猴因紧张而哀鸣。这些生动的描绘增加了宴会的紧张和激情感。
4. 阅赏诚多美,于兹乃忘倦。
最后两句是诗人对宴会整体的感慨。诗人说在这次宴会中,不仅欣赏到了很多美好的事物,还因为如此精彩的体验而忘记了疲倦。表达了宴会的精彩以及诗人内心的愉悦。
整体来看,这首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宴会的场景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表达了宴会带来的欢乐和美好。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今甘肃天水市秦安县)。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唐太宗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