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洞庭湖洲
鼓枻洞庭水,水落春未达。
高洲聊可登,骋目湖堧阔。
迥拟驰平野,浩若游大漠。
草木旷不殖,人禽迹亦绝。
叠石蛟龙宫,沈沙鼋鼍壳。
帝子几时降,广乐何处作?
想当飞涝下,凹凸尽汩没。
睇彼深广中,谁信此堪托?
巨浸适未觏,还泛潇湘月。
高洲聊可登,骋目湖堧阔。
迥拟驰平野,浩若游大漠。
草木旷不殖,人禽迹亦绝。
叠石蛟龙宫,沈沙鼋鼍壳。
帝子几时降,广乐何处作?
想当飞涝下,凹凸尽汩没。
睇彼深广中,谁信此堪托?
巨浸适未觏,还泛潇湘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泛舟洞庭湖、登高远眺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壮阔与孤寂交织的独特意境。
开篇写诗人划船进入洞庭湖,水位因早春未涨而偏低。他登上湖中高地极目远望,湖岸平原辽阔得仿佛能奔驰,浩渺的湖面又像沙漠般无边无际。这里用"平野"和"大漠"的比喻,突出洞庭湖兼具开阔与苍茫的双重特质。
接着描写眼前荒凉景象:草木稀疏难生长,人迹鸟踪皆罕见,只有层层叠石如蛟龙宫殿,沉沙中埋着巨龟硬壳。这些意象暗示着这里曾是神话中的水族世界,如今却一片寂寥。诗人不禁联想:湘水女神何时会降临?仙乐又会在何处奏响?通过神话传说,为荒凉景色注入神秘色彩。
后半段笔锋转向对洪水威力的想象:当暴雨倾泻时,眼前凹凸地形都将被淹没。看着深邃广阔的湖水,谁能相信这小洲能托起生命?最后笔调缓和——幸好巨浪未现,诗人得以继续在月光下泛舟潇湘。结尾的"潇湘月"以宁静画面收束全篇,与开头的苍茫形成反差。
全诗通过现实观察(枯水期湖洲)-神话联想(帝子广乐)-自然威力的想象(洪水淹没)-回归现实(月下泛舟)四个层次,展现人对自然的敬畏。最妙处在于将微小湖洲置于宏大时空背景中:既承接神话传说,又面临自然力量威胁,最终在月光中获得短暂安宁,体现人类在浩瀚自然中既渺小又坚韧的生命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