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庙神座顷服金紫苹自到镇申牒礼司重加衮冕今因祈雨偶成八韵

玉座新规盛,金章旧制非。
列城初执礼,清庙重垂衣。
不睹千箱咏,翻愁五稼微。
祇将蘋藻洁,宁在饩牢肥。
徙市行应谬,焚巫事亦违。
至诚期必感,昭报意犹希。
海日明朱槛,溪烟湿画旗。
回瞻郡城路,未欲背山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祈雨仪式前后的场景和心情变化,核心主题是官员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与天人感应的思考。

前四句写仪式准备:禹庙里的神座换了新装饰("玉座新规"),金色官服取代旧制,各地官员开始行礼("列城执礼"),庄重的庙宇中重新挂起祭祀礼服。这里通过"新与旧"的对比,暗示礼仪的革新。

中间八句集中写祈雨动机:诗人看不到往年丰收景象("千箱咏"指粮仓满溢的赞歌),反而担忧庄稼长势不好。他认为祭祀重在心意纯净("蘋藻洁"指简单祭品),而非铺张浪费("饩牢肥"指丰盛牺牲)。提到两种极端求雨方式——"徙市"(迁移集市)和"焚巫"(烧死巫师)都是荒谬的,反衬出自己虔诚祈祷的正当性。虽然期待诚意能感动上天("至诚必感"),但也忐忑不知能否得到回应("昭报意希")。

最后四句转写仪式后的景象:阳光穿透云层照亮朱红栏杆("海日明朱槛"),溪边雾气打湿了彩旗。诗人回望城镇道路,因心系百姓而不愿空手归去。这里"未欲背山归"的"山"可能暗指祈雨场所,体现其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全诗亮点在于:将官员的责任感融入自然描写,用"粮仓空、庄稼弱"等具体画面唤起共情,反对形式主义祭祀(认为心诚比祭品重要),最后那个不愿离去的背影,生动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的形象。语言上"翻愁""宁在""行应谬"等白话化表达,让现代读者也能直观感受其情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