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大士赞 其四

大哉观自在,善观诸音声。
而于诸音声,不作音声见。
是见亦寂灭,亦无寂灭者。
由是离众苦,处处得解脱。
分身十方刹,救度于一切。
然于救度中,而无救度想。
如春在百花,不分长短枝。
又如月在水,不分大小器。
寻声随所念,平等获利益。
是三十二应,十四无畏法。
无量方便门,一一皆成就。
一一成就处,当体皆如幻。
我观如幻相,愿作如幻赞。
若有见闻者,当作如是观。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用非常生动的比喻,赞美了观音菩萨普度众生的智慧和慈悲。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观音的"超能力" 诗中描述观音有两大神奇本领:一是能听见世间所有的声音(善观诸音声),二是能变成32种形象帮助不同的人(三十二应)。但最特别的是,观音做这些事时完全不觉得自己在救人(无救度想),就像春天让百花开放时不会挑拣哪朵花更美,月亮映在水里时不在乎容器大小。

2. 真正的平等心 诗人用两个绝妙的比喻:春天的阳光不会因为树枝长短区别对待,月光照碗里和盆里都一样明亮。这说明观音救人时完全平等,不会因为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这种没有偏见的慈悲,才是真正的解脱之道。

3. 如梦如幻的智慧 最后点出关键:虽然观音显现各种神通救人,但这些神通本质上都像魔术般虚幻(如幻相)。诗人说连这首赞歌也是"虚幻的赞美",提醒我们不要执着于表面现象,要看到背后的空性智慧。就像我们看电影时会感动,但知道那只是光影效果一样。

整首诗把深奥的佛理转化成我们熟悉的自然现象,告诉我们:真正的慈悲是自然而然的,真正的智慧是看破而不说破。观音就像个完美的演员,既全身心投入救人的"剧情",又清楚知道这一切都是"戏"。这种既认真又超脱的境界,正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