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隐居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惊喜之情。
前两句"拟种山中万树梅,花时香雪定成堆"写的是诗人的美好设想:打算在山里种上万株梅花,等到花开时节,洁白的花朵会像香雪一样堆积成片。这里用"香雪"形容梅花,既写出了梅花的洁白,又暗示了它的芬芳。
后两句"如何尚未锄明月,已有神仙跨鹤来"突然转折:还没等到在月下锄地种梅("锄明月"是种梅的浪漫说法),就已经有神仙骑着仙鹤来访了。这里的"神仙"可能指来访的朋友,用夸张的手法形容朋友像神仙一样突然造访,给诗人带来惊喜。
整首诗通过种梅的想象和神仙来访的现实,展现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与美好。诗人用轻松幽默的笔调,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友人突然造访的喜悦。最妙的是将平凡的种地写成"锄明月",把普通访客比作"神仙",让整首诗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生活情趣。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