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秋夜晚的思念图景,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动人。
前两句"河渚迢迢雁去迟,君今何处遂幽期"写的是:河中小洲遥远漫长,大雁迟迟不愿离去(暗示季节已是深秋)。诗人望着远去的雁群,不禁思念起友人何粹夫,不知他现在在何处实现隐居的愿望。"迢迢"和"迟"字用得巧妙,既写景又抒情,把思念拉得很长很长。
后两句"梅花吹遍瑶笙冷,霭霭天坛月落时"转入夜景:仿佛听到梅花飘落时瑶笙(一种玉制乐器)的凄清乐声,在朦胧月色中,天坛山笼罩在薄雾里,月亮也渐渐西沉。这里用"梅花吹遍"暗示时间流逝,"瑶笙冷"传达出孤寂感,最后以月落收尾,让整首诗都沉浸在一种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中。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明明是在思念朋友,却通篇都在写景物。诗人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完全融入到河洲、雁群、梅花、月色这些自然景物中,让读者通过这些意象感受到那份深沉而克制的思念之情。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所在。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世称浚川先生,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王廷相幼年聪慧奇敏,好为文赋诗,且留心经史。《明史》称他“博学强记,精通经术、星历、舆图、乐律,河图洛书,周邵程张之书,皆有论驳” 。明孝宗时,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对台阁体,时称“七子”(“前七子”)。 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谥“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