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农耕图景,展现了农民辛勤劳作和自然馈赠的和谐画面。
开头两句"漂水南头接建平,丫头儿子便勤耕",直接点明地点在建平附近,男女老少都在田间忙碌。这里用"丫头儿子"这样亲切的称呼,让读者感受到农家生活的朴实。
中间四句描写了农作物生长的过程。"疏麻大豆已前辈"是说早季作物已经成熟,"荞麦晚菘初後生"则写晚季作物刚刚发芽。"席卷千山为一囿"用夸张手法表现农田的广阔,"天怜春种赐秋成"则表达了对上天赐予丰收的感恩。
最后两句"不如老圃今真个,樊子何曾透圣扃"颇有深意。诗人说真正的农耕生活比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更实在,连古代贤人樊迟(孔子弟子)都没能完全领悟其中的真谛。这里暗含了对朴实农耕生活的赞美。
全诗语言平实却意境深远,通过描写普通农事活动,表达了作者对自然规律和农耕智慧的领悟,以及对简单生活的向往。诗中既有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也有对自然馈赠的感恩,最后升华到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