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花

瘦倚西冈石圃阴,玉容忽抹艳妆深。
染春应借东君手,眩眼曾疑北客心。
霞吐丰姿情脉脉,雪遗香影梦沈沈。
粥饧风景清明近,错认庐山种一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株红梅在西山石圃旁绽放的动人画面,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梅花既清雅又艳丽的矛盾美感。

开头用"瘦"字形容梅枝嶙峋的姿态,与石圃的阴冷形成对比。突然出现的"玉容忽抹艳妆"就像素颜美人突然涂上胭脂,这种反差令人惊艳。诗人猜想这抹红色或许是春神亲手染就,连北方来的游客都看呆了眼。

中间四句用两组对仗继续强化这种视觉冲击:晚霞映照下梅枝摇曳生姿,积雪消融后暗香浮动。这里把静态的梅花写得充满动感,香气仿佛能渗入梦境。

结尾转到清明时节的民俗场景,人们煮着糖粥踏青赏梅,恍惚间把这株红梅错认成庐山满山的花林。这个错觉既表现了梅花的气势,也透露出人们对春天的热切期盼。

全诗最妙处在于把握住了梅花"冷艳"的特质——看似瘦削孤傲,实则内藏绚烂,就像冬天最后一场雪与春天第一缕阳光的相遇。诗人通过时空的交错(冬春交替)、感官的混融(视觉与嗅觉)、虚实的转换(单株与成林),把常见的咏梅题材写出了新意。

董嗣杲

董嗣杲,字明德,号静传,杭州(今属浙江)人。理宗景定中榷茶九江富池。度宗咸淳末知武康县。宋亡,入山为道士,字无益。嗣杲工诗,吐爵新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