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蛟亭和巩丰韵
幽亭枕苍峡,云窦通曲水。
百折如建瓴,虢虢鸣不止。
客来一抽钥,白雾噀岩底。
欻翕千丈蛟,拿空翠涛起。
天开混沌竅,日洗盘古髓。
谅匪畜池鳞,多应化雷尾。
冯陵气易壮,怖荡辞难侈。
日假金洞光,景逾瑶池泚。
谁云游方外,巧异缁尘里。
坡仙颇年数,觌面犹尺咫。
采句贵自然,巩言良是已。
璇题豁灵界,篆出蕃君里。
物生亦倚数,有形必有靡。
道人亦多事,浮念何时死。
余生嗜泉薮,痼习牵研几。
太息动静机,于何寄真理。
醉倒和沧浪,烦君更详此。
百折如建瓴,虢虢鸣不止。
客来一抽钥,白雾噀岩底。
欻翕千丈蛟,拿空翠涛起。
天开混沌竅,日洗盘古髓。
谅匪畜池鳞,多应化雷尾。
冯陵气易壮,怖荡辞难侈。
日假金洞光,景逾瑶池泚。
谁云游方外,巧异缁尘里。
坡仙颇年数,觌面犹尺咫。
采句贵自然,巩言良是已。
璇题豁灵界,篆出蕃君里。
物生亦倚数,有形必有靡。
道人亦多事,浮念何时死。
余生嗜泉薮,痼习牵研几。
太息动静机,于何寄真理。
醉倒和沧浪,烦君更详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壮丽的自然景观,并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哲理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真理的感悟。
诗的开头描写了一座幽静的亭子,坐落在苍翠的峡谷中,云雾缭绕,溪水蜿蜒流淌。水流湍急,发出轰鸣声,仿佛一条巨龙在奔腾。当游客打开亭子的门锁时,白雾从岩底喷涌而出,景象奇幻壮观。诗人用夸张的比喻,将水流比作千丈长的蛟龙,掀起翠绿的波涛,仿佛天地初开时的混沌景象,又像盘古开天辟地时的壮丽场景。
接下来,诗人展开想象,认为这水流并非普通的池中之物,而是可以化作雷神的尾巴,气势磅礴,令人震撼。阳光照射下,景色比瑶池还要美丽。诗人感叹,谁说仙境只能在远方?这里的奇景已经超越了尘世的平凡。他提到“坡仙”(可能指苏轼),虽然年代久远,但仿佛近在咫尺,表达了对古人的敬仰。
诗人认为,写诗贵在自然,并赞同“巩丰”(诗中提到的“巩言”)的观点。亭子上的题字和篆刻展现了灵秀的境界,而万物的生长和消亡都有其规律。诗人反思道人的修行,认为过多的杂念难以消除,而他自己则沉迷于山水之乐,被研究的习惯所束缚。他叹息人生的动静变化,思考真理究竟存在于何处。最后,诗人以醉倒和沧浪(可能指隐逸生活)作结,邀请读者一起深入思考这些哲理。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真理的探索。诗中的比喻和想象极具画面感,同时融入了对生命、时间和真理的思考,既有壮丽的景观,又有深邃的哲思,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赵汝谈
(?—1237)宋宗室,居馀杭,字履常,号南塘。以荫补将仕郎。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任江西安抚司干办等职。曾佐丞相赵汝愚拥立宁宗。历通判嘉兴府、知无为军,有循吏名。宁宗嘉定六年,金国内乱,献料敌、备边二策。理宗初,因疾去官,杜门著述。端平间,以礼部郎官召,复疏边事及楮法。累官至权刑部尚书。卒谥文恪,一作文懿。于经、子、《通鉴》、《杜诗》皆有注。有《介轩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