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赵文敏公木石有先师题于上
吴兴笔法妙天下,人藏片楮无遗者。
南阳诗律动江湖,一篇才出人争写。
二老风流倾一时,只今传画仍传诗。
清涵月露秋见影,黑入雷雨寒无姿。
仇山黄鹤去不返,苕溪鸥波岁俱晚。
好呼铁爪夜铮铮,刻向青珉照人眼。
南阳诗律动江湖,一篇才出人争写。
二老风流倾一时,只今传画仍传诗。
清涵月露秋见影,黑入雷雨寒无姿。
仇山黄鹤去不返,苕溪鸥波岁俱晚。
好呼铁爪夜铮铮,刻向青珉照人眼。
现代解析
这首诗赞美了两位艺术大师(赵文敏和他的老师)的书画与诗歌成就,表达了后人对其艺术造诣的敬仰。全诗用通俗的比喻和生动的画面感,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的永恒魅力。
前四句说赵文敏的书法精妙绝伦("吴兴笔法"指他的书法),人们得到他的只字片纸都视若珍宝;他老师的诗歌轰动文坛("南阳诗律"),每有新作就被人争相传抄。这里用"人藏片楮"(一张纸)、"争写"等生活化描写,突出两位大师的影响力。
中间四句用自然景象比喻艺术感染力:他们的字画像秋月倒映清露般澄澈,又像雷雨中的墨色般震撼人心。"清涵月露"与"黑入雷雨"形成明暗对比,展现艺术的不同境界。
最后四句感叹大师已逝("仇山黄鹤"象征离去),但艺术长存。诗人激动地呼吁要用铁笔将他们的作品刻在玉石上("青珉"),让这些珍宝永远闪耀。末句"铮铮"的刻石声和"照人眼"的玉石光泽,给人强烈的视听想象。
全诗通过"争相传抄""秋月倒映""雷雨墨色""刻玉生光"等接地气的比喻,把抽象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可感的画面,让普通人也能理解:真正伟大的艺术会超越时间,永远打动人心。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