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归航与重阳登高的闲适画面,语言清新自然,情感含蓄温暖。
前两句写归途之景:湖面平静无波,微风轻拂,船只安稳地返航。远远望去,严滩(地名)隔着七里水路,暗示归途即将结束。这里用"湖平风稳"营造出宁静惬意的氛围,"七里长"的距离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悠然自得的行程。
后两句写登高之乐:诗人兴致勃勃地登上最高峰,在重阳节这个特殊日子里,一边欣赏盛开的菊花,一边品尝新酿的美酒,醉意微醺中享受佳节。一个"更"字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湖上泛舟,还要追求更高处的视野;"黄花新酒"的搭配既点明时令特征,又透露出生活情趣。
全诗通过"归航-望滩-登高-醉饮"四个连贯动作,展现了古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赏菊、饮酒),同时传递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诗中没有任何直接抒情,但平静的湖面、悠长的水路、高处盛开的菊花和飘香的酒,共同构成了诗人愉悦心境的写照,让读者仿佛也能感受到那份秋高气爽的畅快。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