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把白色团扇为对象,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扇子的高洁品质和诗人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用"剡溪的藤条经过雪洗"和"湘江边的竹子在秋风中打磨"来形容扇骨的通透洁净,暗示扇子从选材到制作都经过严苛筛选,天生自带清高气质。三四句直接点明扇子的核心特点——像雪一样白净不容玷污,圆润的形状象征着与世无争的处世态度。这里表面写扇子,实则寄托了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
后四句转入更深层的思考。诗人说扇子天生丽质难以隐藏(就像真正有才华的人总会显露),但老来单靠写字作画难以传世留名。最后在竹林凉风中自得其乐,却又不忍像唱《桃叶歌》那样刻意表现深情——这里透露了文人矛盾心理:既想保持清高,又难免有人情世故的困扰。
全诗妙在将日常物品写出人格魅力,通过"白扇"这个意象,把文人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又略带孤傲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想超脱又难免动情"的真实感,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古代知识分子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
张埴
张埴,字养直,号泸滨,吉水(今属江西)人。早游湖湘间,有诗名。理宗开庆元年(一二五九),赵葵为江东西安抚使,欲荐之,力辞不就。著有《情性集》,已佚。清光绪《吉水县志》卷三七有传。张埴诗,据《永乐大典》、《诗渊》所录,编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