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清高生活和内心志向,语言直白却意境深远。
前两句写隐士的生活环境:住在草庐里,每天面对群山,用"白眼"表示对世俗名利的蔑视。"万钟"指高官厚禄,但他根本不屑一顾。这里用"白眼"这个生动的表情,把隐士傲骨铮铮的形象立起来了。
中间四句揭示人生选择:他不接受皇帝征召("仄席"指让出座位表示辞官),把诗作藏起来不给俗人看。但并非真的消极避世——"社稷勋如立"表明他仍关心国家大事,只是选择先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等年老再归隐山林。这种"先天下后个人"的胸怀很有感染力。
最后两句最妙:用"五柳一松"暗指陶渊明(五柳先生)和自己,说这些象征高洁的事物在月光下影子越来越浓。这个"影子变浓"的意象很新颖,既写实景,又暗示隐士精神的影响力正在扩大。月光下的树影,恰好象征着这种清高品格在默默生长。
全诗就像用白描手法画了一幅水墨画:草庐、青山、月光、松柳,简单几笔就勾勒出隐士的骨气。最难得的是把"看不起功名"和"想建功业"这对矛盾统一起来,让人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隐士——不是故作清高,而是有自己人生节奏的智者。
耿南仲
(?—1129)宋开封人,字晞道。神宗元丰五年进士。历任两浙、广南、荆湖、江西监司。徽宗政和二年,为太子右庶子,寻迁太子詹事、宝文阁直学士,在东宫十年。钦宗立,拜资政殿大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擢尚书左丞、门下侍郎。金人来侵,力主求和,每与李纲等异议,故战守之备皆罢。出使河东,与金议割地。高宗即位,言者论其主和误国,降授别驾,安置南雄州,行至吉州卒。有《周易新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