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华楼
东涧西涧白云合,前山后山红叶多。
红叶白云迷远近,云叶缺处山嵯峨。
闲抛书卷踏秋芳,扶藜偶入山人房。
柴门月上客初到,瓦瓮酒熟兼松香。
玉皇洞口晓花暗,金液泉头秋草遍。
药炉丹井尚依稀,白云黄芽今不见。
长春高举烟霞外,使臣远出风尘界。
当时人已号飞仙,祗今惟有残碑在。
人生适意且尊酒,莫放朱颜空老丑。
神仙千古真浪传,丹砂一粒原非有。
乃知造物本无物,薄命不逢随意足。
云满青山风满松,何必洞天三十六。
红叶白云迷远近,云叶缺处山嵯峨。
闲抛书卷踏秋芳,扶藜偶入山人房。
柴门月上客初到,瓦瓮酒熟兼松香。
玉皇洞口晓花暗,金液泉头秋草遍。
药炉丹井尚依稀,白云黄芽今不见。
长春高举烟霞外,使臣远出风尘界。
当时人已号飞仙,祗今惟有残碑在。
人生适意且尊酒,莫放朱颜空老丑。
神仙千古真浪传,丹砂一粒原非有。
乃知造物本无物,薄命不逢随意足。
云满青山风满松,何必洞天三十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山中的景色和诗人的感悟,语言生动,意境深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通俗分析:
1. 自然美景的描绘
诗的开头用“东涧西涧”“前山后山”的重复句式,勾勒出山间白云缭绕、红叶遍野的壮丽画面。“白云”和“红叶”相互映衬,既有色彩的对比,又有动态的美感。随后,“云叶缺处山嵯峨”一句,像镜头突然拉近,让人看到云雾和红叶缝隙中陡峭的山峰,画面层次丰富。
2. 闲适的山中生活
诗人放下书卷,拄着藜杖漫步秋山,偶然走进山人的小屋。柴门、月光、瓦瓮酒、松香,这些细节充满生活气息,传递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这里没有华丽的陈设,只有简朴的快乐。
3. 仙踪渺茫的感慨
诗中提到“玉皇洞”“金液泉”等带有道教色彩的地名,以及“药炉丹井”“白云黄芽”等炼丹术语,但紧接着用“今不见”转折,暗示传说中的仙迹早已消失,只有残碑留存。诗人借此表达对长生不老的怀疑——所谓“飞仙”“丹砂”,不过是虚幻的传说。
4. 豁达的人生态度
最后诗人点明主题: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不如珍惜当下,对酒当歌,享受自然之美。“云满青山风满松”两句,用满眼的云、满耳的风,说明平凡的山林已足够美好,何必执着于寻找“三十六洞天”那样的仙境?这种“知足常乐”的思想,是整首诗的核心。
总结:
这首诗像一篇“山水游记+人生随笔”,先带我们看遍秋山美景,再通过对比仙迹的荒凉和自然的鲜活,引出“活在当下”的哲理。语言上既有“红叶白云”的明快,也有“丹井残碑”的苍凉,最后回归到洒脱平和,读来耐人寻味。